北京全面推进特色多元调解工作体系建设
前不久,一起房山区某小区1000余名业主与某公司的商品房预售合同违约纠纷,在区多元调解中心1个多月的努力下,圆满画上句号。
7500余个人民调解组织覆盖全市各村(居)、乡镇(街道),市、区信访诉求调解组织建成率100%,各区法院诉前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600余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涵盖知识产权、金融消费、互联网等民生热点领域,北京市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格局基本形成,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赢得了群众口碑。
党建引领,构建指导新格局
《北京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三年规划》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第一责任,并将调解工作纳入自贸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司法体制改革、平安北京建设考核,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导体制。
依托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北京人民调解协会,建立党建工作委员会,与16个区协会逐一签订党建责任书,专门下拨经费支持保障区级协会发展,创建了“多元调解先锋队”基层党建品牌,党建工作深植调解服务与行业管理之中。市协会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等级,市区两级协会累计获得各类资金支持416.7万余元。
服务大局,展现调解新作为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北京全市司法局、司法所、人民调解服务团分别对接项目牵头单位、驻地单位和实施单位,建立专项排查、专项服务与专项调度机制,累计开展专项排查9万余次,调解涉及疏解整治纠纷3万余件。
疫情期间,为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全市司法行政机关走访企业951家,建立新能源、环境服务业、中国民营文化产业等8个商会调解组织,新发地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处置商户与市场之间的补偿以及商户之间的交易等纠纷600余件。
2019年,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中居全市第一,14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调委会覆盖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累计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3万件。
近年来,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纠纷20万余件,各级行政机关年均受理行政调解案件60万余件,人民法院多元调解年均导出一审民事案件40万余件,占一审民事新收案件总量的75.9%以上。
贴近群众,创新工作新机制
2020年11月30日,北京市司法局联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化“诉调对接”机制 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57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试点开展接受法院立案前委派案件调解工作。
伴随多元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北京创新“法官+司法助理员+村(居)人民调解员三联动”基层调解新模式,建立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先调处后立案”的调解前置机制。村(居)、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工作融入全市接诉即办机制,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作为第三方力量承接涉法涉诉信访案事件化解。
行政调解实现了网信办、住建委、证监局、知识产权局等行政机关与法院专项对接,立案前引导当事人先行选择行政调解,全方位向群众提供可替代的纠纷解决方式。
市律协、32家律师事务所设立律师调解中心,393名资深律师进驻法院参与诉前调解工作。16家在地区具有吸附影响力的品牌调解室,年均调解纠纷6000余件,不断适应首都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的新需要。
(法制日报记者 董凡超 张雪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