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调外” 描绘纠纷化解好“枫”景
2024年12月的一个早上,义乌国际商贸城司法所的服务大厅来了一位加纳籍女士。她情绪激动、几近崩溃,说她跑了很多地方都没用,有人让她来找司法所求助解决问题,并一直问:“你们能帮我拿到钱吗?”工作人员在简单核实了她外商的身份信息后做了登记,并向她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弄清来龙去脉后发现这是一起非常普通的因产品订单发生的合同纠纷,司法所决定第二天下午对纠纷当事双方开展调解。考虑调解效果,司法所特意安排了来自塞内加尔的外籍调解员参与调解。原本紧张激动的加纳外商,当进入调解室看到同样肤色的调解员时,情绪立刻平静不少。调解过程中,听着调解员的引导分析,她一直点头表示同意,最终纠纷得到了妥善化解。事后,这位加纳外商特意发了一段视频,对前一天的激动情绪表示道歉,并对司法所的调解工作表示感谢。
在浙江省义乌市司法局国际商贸城司法所,类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国际商贸城司法所设置在市场里面,不同于其他的基层司法所,没有具体行政辖区,社会治理职能相对较少,但服务职能异常突出,司法所专门针对市场区域,为市场以及市场经营户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经贸往来,1.5万名外商常驻义乌,经济外向度高,涉外矛盾纠纷量也随之增加,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面广量大等特点。为有效化解涉外纠纷,国际商贸城司法所立足市场服务职能,在大量调研走访的基础上,于2013年5月设立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外调委设在司法所,由司法所统筹、组织和运作。同时,持续探索创新优化工作方式,邀请在义乌经商的外籍人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打造“以外调外”工作模式,形成了涉外纠纷化解的特色机制,有效把国际贸易带来的涉外纠纷化解在市场、消除在萌芽。
(图:成功化解纠纷后双方握手言和)
“洋舅和调”增进调解亲和力,让“老外不见外”
司法所将“和”文化运用到涉外纠纷调解中,充分运用外商语言优势,聘请其作为“国际老娘舅”,增加调解的信任度和亲和力。目前,已建立一支由来自15个国家共有20名外籍调解员参与的涉外调解员队伍,实现汉、英、德、法、俄、韩、西班牙、阿拉伯、罗马尼亚等语言全覆盖。例如,借助“以外调外”优势,外调委成功调解一起也门外商与市场经营户因语言不通导致的合同纠纷,为商户成功挽回经济损失20万余元。
“多元联调”融入司法程序,让“外调不外行”
为提升涉外调解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调解成果的可执行性,外调委依托丰富的司法资源,形成与多部门衔接合作机制。在义乌市人民法院、宁波海事法院分别设立诉调对接中心,联合宁波海事法院签订合作协议,积极落实司法确认机制,对于调解成功但无法当场履行的案件,引导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提高调解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线上云调”破解时空限制,让“外调不下线”
涉外纠纷案件调解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到场率,往往是一方当事人因出差、回国等原因,导致双方无法同时到场。为打破涉外调解中面临的时空限制,司法所联合法院,创新推出“微信调解室+共享法庭”“线上云调解+线下面对面”等远程调解模式,大大缩减了跨国纠纷的调处时间。目前,司法所设有远程视频调解等工作室,可以在线联络法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方便纠纷当事人就近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纠纷。
“靠前近调”优化调解点布局,让“当事人少跑腿”
为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就近参与纠纷化解,司法所联动市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不断优化调解站点布局,形成覆盖更广、内外联动的调解工作网络。在外籍人员居住集中的社区设立“外国人调解工作室”,覆盖义乌主要镇街,将涉外纠纷调解工作纳入社区网格管理,配合各镇街就近解决辖区内涉外调解、普法、法律咨询等需求,实现涉外法律服务“零距离”。目前,已建成“哈米调解室”等多个外国人特色调解室,在稠江街道俄罗斯风情园等企业园区设立涉外调解工作室,在物流行业和模具城成立行业性涉外调解室,为入驻外商企业提供便捷法律服务。
截至目前,外调委共受理涉外纠纷1535起,调解成功率达96.3%。2023年10月,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同年11月,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选。在义乌,“有纠纷到司法所”已逐步成为市场经营户以及广大在义外商的选择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