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发布时间:2025-03-18 15:21  浏览次数:253    来源:人民调解杂志2025年第3期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体会

冯德斌/安徽省明光市司法局张八岭司法所

图片.png 

冯德斌(右一)农忙期间到田间地头排查纠纷隐患

在基层法治建设的漫漫征途中,人民调解工作如同深扎泥土的基石,夯实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前行之路,而我有幸投身其中三十余载。这段历程,是坚守与成长的交织,是挑战与收获的共舞,其间沉淀的心得感悟,愿能为同行提供些许借鉴。

以热爱为基,铸牢调解之魂

当踏入人民调解这方天地,热爱便成了我披荆斩棘的利刃。基层的土壤纷繁复杂,人民调解更是琐碎繁杂,忙碌的日常、难缠的事务、当事人的误解,如影随形。但回首这三十多年,我怀揣的那份炽热从未降温,始终将忙碌当作成长的养分,把烦恼转化为智慧的源泉,视疲惫为奋进的号角。

记忆回溯到那一次次跨省调解的艰难旅程,其中一场涉及电商领域的跨省劳务纠纷至今刻骨铭心。当事人受雇于一家网络直播运营公司,完成多个项目后,雇主却以莫须有的网络流量数据不达标为由,拖欠高额工资。彼时,电商行业规范尚不完善,取证难度超乎想象。异地调解更是阻碍重重,雇主百般推诿,并试图利用地域与行业的差异混淆视听。然而,热爱给予我无畏的勇气,我毅然踏上千里调解路,深入当地互联网产业园区,联合当地工商、劳动监察等部门,日夜不辍地深挖证据。面对威胁与刁难,心中的热爱给了我支持和力量,凭借对法律的尊崇、对当事人的责任,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帮当事人讨回公道,化解了这场棘手纠纷。

因为热爱,方能在风雨中笃定前行;因为热爱,才能在荆棘路上踏出公平正义的足迹,让调解之花绽放出时代光芒。这份热爱,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传递给每一位当事人的温暖力量,让他们在纠纷困境中感受到人性关怀,重新燃起解决问题的信心。

以法律为刃,斩断纠纷乱麻

人民调解绝非“和稀泥”,而是在法治轨道上的精细指引。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新型矛盾日益增多,这就要求调解员既要熟稔传统调解技巧,更要紧跟时代脉搏,拥有深厚且与时俱进的法律知识储备。就拿近年来常见的物业纠纷来说,某高档小区业主不满物业公司擅自上调物业费,且服务质量严重下滑,与物业公司产生矛盾,甚至出现业主集体拒交物业费、物业公司停水停电相逼的僵局。我介入调解后,依据《民法典》中关于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相关规定,条分缕析地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向物业公司指出,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调价、未按约提供服务属于违约行为;同时告知业主,拒交物业费并非合法维权途径,应通过合理协商或法律诉讼解决。在清晰确凿的法律条文面前,双方的冲动逐渐平息,冷静下来后认识到自身问题,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物业公司提升服务品质、合理调整收费,业主补缴物业费,一起剑拔弩张的纠纷就此冰消瓦解。

这一过程深刻揭示,新时代调解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法律动态,精准运用法律武器,依据法律公正调解,才能让当事人心悦诚服,使纠纷得到妥善化解。法律不仅是调解的依据,更是让当事人信任调解机制、尊重调解结果的基石,每一次依法调解都是一次法治精神的生动传播。

以技巧为翼,助力矛盾化解

人民调解恰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智谋较量,需洞悉全局,精准拿捏调解火候,巧妙施展调解艺术,将矛盾消解于无形。

城市更新改造引发的拆迁安置纠纷调解起来很是棘手。某老旧城区面临拆迁,部分居民因对补偿标准、安置房源不满意,集结抗议,局势一触即发。我火速赶赴现场,凭借多年积累的群众威望和果敢的处事能力,安抚居民情绪,制止过激行为,为后续调解营造稳定环境。鉴于居民情绪高亢,我先采取冷处理策略,待居民情绪稍有平复,组织召开多轮协商会。调解过程中,一方面邀请专业评估师讲解补偿标准制定依据,深入浅出地让居民了解其中“门道”;另一方面引入已妥善安置的居民代表分享经验,以亲身经历打消居民顾虑。历经数月协调,最终促成居民与拆迁方达成满意协议,保障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其中,冷处理的时机把握、多元化解手段的运用,都是调解技巧的关键体现,它们如同化解矛盾的“催化剂”,让僵持不下的局面得以扭转。

巧用社会关系网络同样是调解的“制胜法宝”。在调解一起因创业失败引发的合伙人债务纠纷时,双方曾是好友,因资金亏损反目成仇,互不相让。了解到双方共同好友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我邀请其出面斡旋。好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起双方昔日情谊,助力我们找到双方利益平衡点,成功化解纠纷。这种借助人情纽带的调解方式,不仅修复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体现了调解工作对人性温度的兼顾。耐心倾听更是不可或缺。我在处理多起因生活压力引发的夫妻矛盾纠纷中发现,很多时候夫妻双方仅是为争一时之气。曾有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因工作繁忙疏忽家庭,妻子满腹委屈要求离婚。我让妻子坐下,递上一杯热茶,静静倾听她的哭诉,两小时过去,妻子宣泄完情绪,气也消了大半。我趁机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夫妻最终重归于好。倾听,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当事人情绪的尊重与接纳,是打开矛盾化解之门的“钥匙”。

 

1742282332620862.png


冯德斌(右一)现场调解一起拆迁纠纷

强化风险防控,确保调解实效

调解成功只是第一步,确保调解协议有效执行、当事人关系真正修复才是最终目标。为此,我们建立调解协议执行跟踪机制,定期回访当事人,了解协议履行情况。以过去半年为例,我们回访了100多起已调解成功的纠纷,其中90%的纠纷协议执行顺利,10%的纠纷出现不同程度的履行困难。对于可能出现的当事人反悔、履行困难等风险,需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如在处理一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后,考虑到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后续可能影响协议履行,我们定期上门查看土地耕种情况,协调双方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部分条款,确保协议顺利执行,维护双方长久稳定合作关系。这种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不仅保障了当事人权益,也提升了调解工作的公信力,让人民调解成为群众解决纠纷的可靠选择。

深化理论研究,提升专业素养

调解工作绝非仅凭经验“摸石头过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法学等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当事人在纠纷中的过激行为多源于心理失衡,如认知偏差、情绪冲动等。像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患者家属因亲人病情恶化,往往陷入焦虑、愤怒情绪,易将不满发泄至医院方。调解员需运用情绪疏导技巧,纠正认知偏差,引导理性维权。例如,通过引导家属回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积极细节,缓解焦虑情绪,再逐步讲解医疗纠纷处理流程,让家属回归理性思考。

在法学知识运用上,随着法律体系不断更新,不同法律条款衔接愈发复杂。如在处理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时,需综合运用《民法典》《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准确界定责任主体、赔偿范围。这就要求调解员加强学习,建立法律知识体系,定期研讨复杂案例,确保在调解中精准适用法律。

理论研究如同调解工作的“内功”,深厚的“内功”才能支撑起高效的调解实践。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调解思路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新兴网络纠纷呈上升趋势,如网络购物纠纷、线上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等,要求调解员熟悉网络交易规则、电子证据固定等新知识;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遗产继承等涉老纠纷日益复杂。

为应对这些变化,调解员需要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以近一年的数据为例,通过对辖区内300多起纠纷的分析发现,邻里纠纷占比30%,物业纠纷占比20%,家庭纠纷占比25%,其他纠纷占比5%。基于这些数据,在工作中就要做到提前预判、精准施策。比如,针对邻里纠纷高发的某老旧小区,联合社区、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关爱邻里,法润家园”专项调解活动,源头化解矛盾。

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方面,我深入研究“调解+仲裁+诉讼”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模式,与本地情况对比发现,辖区在专业仲裁人员配备、诉调对接流程优化上存在差距。为此,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简化对接手续,逐步搭建起适合本地的一站式解纷平台,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是人民调解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调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人民调解工作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全方位提升自我,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基石,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专业的调解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认识到人民调解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编辑/刘敬雷)